热点关注:行走的思政课堂

发布者:徐凌发布时间:2023-03-13浏览次数:2247

“学思践悟二十大,争做时代弄潮儿,欢迎来到‘青心向党’理论微宣讲,我是今天的宣讲员展丽。本期宣讲的主题是:绿色作底,绘就大美滨江新时代画卷……”在我校,“行走的思政课堂”青年理论宣讲团依托“青心向党”微宣讲栏目,制作并推送了三期“二十大微宣讲”主题视频,以青春力量传播党的声音,校园反响热烈。

2019年以来,我校将“行走的思政课堂”作为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以“名师传播理论、名嘴传授经验、学生深入实践”特色活动为依托,推动“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融会贯通,实现了学校与地方协同联动、受教与宣教双向赋能的良好局面。


引进来,“思政小课堂”更具“含金量”

在高校,思政课堂始终要有自己的底色。思政教育作为马院课堂的底色,如何擦得更亮、叫得更响?

马院在探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基础上,首倡成立“马列经典著作读书会”,引导学生在“读书”中了解著作的时代背景、主要内容,铭记其中的金句名言并从中获取当代启示的做法,无疑锤炼了一批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去年被保送到东南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石佳,就在吴日明老师指导的读书会中度过了本科四年时光,具备了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为了让思政课堂不限于书本、止于文字,邀请基层名嘴、百姓名嘴进校园进行专题授课,也成为我校丰富“思政小课堂”的有力抓手。

“思想政治工作是‘在人的头脑里搞建设’,缺乏社会经验的青年学生如何在‘社会人’的头脑里搞建设?”这是受邀进校为学生授课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南通市委宣传部二级巡视员黄正平在授课中抛出的一问。就是这一问,让很多现场听课的学生当场“大脑发懵”,通过聆听最终在课堂结束时找到答案——选树榜样是思政工作不用在意年龄、不用区分层次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那节课之后,每每参加理论宣讲活动,我都提前遴选几个能支撑宣讲主题的典型案例或先进个人事迹,并将其贯穿宣讲全过程。事实证明,这种以例说理上思政课的方式比较容易被接受。”思政硕21周慧敏表示,“名嘴”们深厚的理论素养、亲和的表达技巧、通俗的百姓语言,让她受益匪浅。

“理论名嘴进校园”活动是我校“行走的思政课堂”特色亮点项目的品牌活动之一,至今已实施近两年。两年里,姚呈明、徐进、曾长秋、陆红琴等十余名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理论名嘴和骨干,都成为马院的“座上宾”。他们为学生讲授思政工作具体方法、信仰的力量以及张謇企业家精神、二十大精神等专题,通过巧妙融入现场问答、情境展示、道具呈现、情感交流等多维形式,推动基层鲜活宣讲经验与高校理论武装研究的完美结合,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思政小课堂”的魅力和“含金量”。


走出去,“社会大课堂”尽显“价值感”

“一天少用一张纸,一周一日不开车,一月节约一吨水,一年至少种一棵树。我们能做的很少,但积少成多;我们能做的很多,那就多多益善。”

“我们可以有收获稻谷的喜悦,但不能有焚烧秸秆的肆虐;我们可以享受江鲜海鲜的惬意,但不能有排放污水的随意。”

……

2019年暑假,“行走的思政课堂”项目启动不久,青年宣讲团成员便在海安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该市各区镇宣传委员,各村居宣讲员、百姓名嘴骨干班成员上了一堂风味独特的思政课。参加活动的当地百姓名嘴赵孟直言,“没想到在校大学生用‘大白话’就把环境保护、乡村治理这种‘大道理’讲得明明白白。”作为基层宣传员,他表示要向学生们学习,充分发挥“理论宣讲二传手”作用,推动燎原式宣讲更进一步。

事实上,这些以宣讲者身份在群众中亮相的大学生,大多经历了从课堂倾听者、实践调研者到基层传播者的身份转变。他们能用通俗易懂的宣讲方式讲老百姓听得懂的“文件话”,也是在一次次聆听中摸索,在一次次实践中成长起来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论述,为我们做好思政工作指明了方向。”思政硕20郁宁远说,身为思政人,她深知肩上的责任和使命,表示毕业后要进学校做一名忠实的专业的思政工作者。为了当一名合格的理论传播者,郁宁远在上学之余还致力推动“我们说,别人听”到“别人听完也要说”的传播事业。她说,口口相传才是党的理论传播的理想化境界。

为此,她从研一开始就充分利用寒暑假开展国情调研和社会实践:到过总书记视察过的五山地区,采访过百姓名嘴,进过“红色书房”,下过社区和乡村……除了积累鲜活的一手资料,她还特别注重学习名嘴名师的宣讲技巧,并尝试融入青年一代特有的言语风格,力争用“青言青语”、“马言马语”把党的理论通俗化。

宣讲二十大,青春砺芳华。“郁宁远们”如飞翔在枝头的“布谷鸟”,从海安南莫板凳讲习所到社区青马讲堂,从徐庄“家和”学校到兴东机场,从文峰五一社区到南通田家炳中学,把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科教兴国、中国式现代化等二十大创新理论以及红色文化、廉政文化,从书面语转换成接地气的寻常话,一点点传送到广大群众心中,俨然已成为基层群众提升理论素质的“充电宝”,让人直呼“过瘾”。


大思政,“校地联动”共育时代新人

“经过三年多探索实践,‘行走的思政课堂’已经不仅是通大育人的特色品牌,还是南通市打造理论宣讲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综合育人成效显著提升。”马院副院长吴延溢在持续跟进项目建设的过程中,得出这样的结论。

2019年至今,我校与南通市有关部门共建了一批理论宣讲平台,其中,与南通市委宣传部、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海安)共建的青年理论实践宣讲平台,与南通市委宣传部合作成立的新时代理论武装研究中心和十余个“理论名师工作室”,与南通市纪委探索共建的家风学校,与南通团市委共建的小青马学堂,与南通市教育局共建的全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平台,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校地青马传播者,开创了高校与地方共促共享共赢的育人新局面。

与此同时,上千人次的通大师生积极参与理论宣讲活动,累计在省内外开展十季百余场宣讲,服务对象五千余人次,社会反响良好,部分活动在学习强国、中国文明网、江苏教育厅门户网、江苏文明网、搜狐网等平台有所展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行走的思政课堂”项目团队在2021年“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评比中荣获省级一等奖,团队成员石佳获得宁外唯一的江苏省2022年度“最美大学生”荣誉称号,团队成员尤加彬获“江苏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称号。此外,团队成员获评校级优秀毕业生、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干部的占比也相对较高。“他们当中有推免深造的,也有不少实现高质量就业的,每每想到这里,我心里的满足感、获得感就特别强烈。”工作中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马院副书记、副院长程璐言及此,幸福溢于言表。

不止高校。南通主城打造的理论宣讲战线“青骑兵”,因为“行走的思政课堂”项目示范,队伍越来越大,已发展成为南通市青年理论武装的主力军。数据显示,崇川区街两级“青骑兵”团队目前共有208人,其中80后占三成、90后占六成。

“我们的‘青骑兵’和‘行走的思政课堂’项目成员年纪相仿、志趣相投,相互间交流切磋无障碍,取长补短成长快。”崇川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晶晶说,这支“青骑兵”自二十大以来,已主讲了南通市“学习二十大 基层名嘴说”系列理论节目短视频8部,多次荣获南通百姓名嘴风采展示一等奖,并在江苏省赛中斩获二等奖。

“校地协同联动,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是我们启动‘行走的思政课堂’项目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马院党委书记张杨乐表示,下一阶段通大马院将与地方继续拓展该项目的建设深度和广度,努力将其打造成江苏省校地协同实践育人样本,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地方理论武装工作、“大思政课”建设和高质量育人育才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校报记者 余小乔)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南通市城东街道结对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