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6日,由信息化中心党总支主办的“AI赋能信息化 智慧服务践初心”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在啬园、启秀、启东三个校区开展。
活动现场,信息化服务团队围绕AI创新应用、网络安全、智能通道机、无线网、校园卡、通大云盘、自助打印、爱课程和课堂派等内容,通过科普宣传、互动问答、实操演示等形式开展深度服务。现场特设电脑义诊专区,技术骨干为师生提供设备检修、系统优化等专业服务,有效解决电脑软硬件使用难题。参与互动的师生还获得了定制纪念品,现场气氛热烈。
活动期间,信息化中心在“智慧通大”公众号同步开通线上信息化服务需求征集,师生通过在线填写调查问卷,为学校信息化建设建言献策。为构建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信息化中心党总支特别设立“党员先锋示范岗”,组建党员技术骨干服务队,每月开展定点服务,常态化提供信息化咨询与技术指导等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双响应机制,师生可多渠道获取即时帮助。
本次系列活动通过创新服务形式、拓展服务内涵,成功搭建了信息化中心与师生沟通的桥梁,展现了新时代雷锋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信息化中心党总支将持续完善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快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更智能、更贴心、更高效的服务,为学校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信息化支撑。
(吴延慧/文 殷莉/摄)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和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3月1日—5日,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
在秀园“一站式”学生社区,学院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主题教育活动。学院工会主席、光电信息232班班主任曹敏老师通过介绍雷锋生平,讲述雷锋故事,分享雷锋名言等形式,详细阐述了雷锋精神的内涵。同学们围绕雷锋“为人民服务”的优秀事迹展开讨论,从点滴善举中感悟奉献精神。雷锋语录“有限生命,无限服务”“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等引发共鸣,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价值。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在学习工作中传承雷锋精神,将学雷锋活动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坚定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活动后,同学们开展了秀园“一站式”学生社区内桌椅、宣传展板以及地面清洁活动,有的负责清洗展板玻璃,有的负责清扫地面,他们动作麻利,配合默契,在大家的努力下,园区焕然一新。活动中,同学们展现出了极高的热情和责任心,不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雷锋精神,也体会到了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在南郊社区,物科院“乐学课堂”志愿服务团为社区小朋友带来了主题为“弘扬雷锋精神”的宣讲。志愿者们采用讲故事、看视频、做游戏等小朋友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学习雷锋故事、雷锋精神融入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让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雷锋精神的力量。活动现场设置了知识问答、手工制作等互动环节,小朋友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在互动中加深对雷锋精神的理解,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活动期间,志愿者与小朋友们热情投身于社区清洁活动之中,细心地在社区各个角落捡拾垃圾,以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守护社区环境,为美丽社区建设贡献青春力量。学院团委还组织志愿者协助社区老人们进行艾灸理疗,在服务中深切感受中医药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在社区一角,志愿者们协助民警开展老年群体安全知识宣讲,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常见的电梯安全隐患、消防安全知识、居家防盗要点等。
在曹公祠社区,学院大学生志愿者们同社区的社工阿姨一起走进社区贫困户、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家中,为贫困户送上爱心水饺,陪他们聊天,了解生活需求,帮忙打扫卫生、整理家务,让他们感受社会的关爱。在特殊困难群体家中,大学生志愿者们纷纷卷起袖子,为准备爱心水饺忙碌起来。大家各司其职,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每一个步骤,欢声笑语回荡在小小的房间里。经过两个小时的努力,一个个可爱的饺子被整整齐齐地排放在桌子上。居民们对这次活动赞不绝口:“志愿者们送来了美味的爱心水饺,还有大学生陪着家中的孩子一起探索科技奥秘,今天这活动真是既暖心又贴心!”参与本次志愿活动的物理师范212班倪杰同学表示:“雷锋精神需要代代传承,我们年轻人更要用行动证明责任!”
通过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系列活动,学院学子深刻体会到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认识到志愿服务不仅是帮助他人,更是对社会责任感的担当和对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他们将以雷锋为榜样,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不断提升自我,服务他人,让青春在奉献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未来,物科院将进一步探索更多志愿服务形式,拓展服务领域,为社会贡献更多青春力量,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璀璨的光芒。
(陈烨 刘泰/文 孙艺紊/摄)
3月3日,为迎接第62个“学雷锋纪念日”,生命科学学院志愿者走进南通市特殊教育中心,开展“‘锋’华正茂,志愿有你”3·5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活动通过沉浸式教育、手工实践与爱心互动,为特殊儿童带去温暖与启迪,以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雷锋精神。
活动伊始,大学生志愿者以儿童视角设计了“时空对话”环节,通过多媒体课件和珍贵影像,生动还原雷锋事迹。针对特殊儿童的学习特点,志愿者们辅以触觉感知模型和视觉教具,帮助孩子们理解“螺丝钉精神”的当代价值。一位听力障碍儿童用手语表示:“雷锋叔叔教会我,小行动也能传递大爱。”
实践环节,志愿者与孩子们结成“1+1互助联盟”,共同制作雷锋帽。面对一名重度自闭症儿童的操作困难,志愿者通过分步演示和触觉引导,耐心协助其完成折纸、粘贴五角星等步骤。最终,孩子们骄傲地戴上亲手制作的雷锋帽,红星在帽檐上闪耀,象征着红色基因的薪火相传。“这不仅是一次手工课,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课。”活动负责人表示。
志愿者们还为孩子们送上手工缝制的雷锋主题DIY帆布包,包面绣有“助人为乐”字样及个性化图案。据悉,这些礼物耗时两周制作,既传递雷锋精神,也融入对特殊儿童的个性化关怀。一名莫文隋青年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感慨:“看到孩子们的笑容,我深刻体会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真谛。”
生命科学学院与南通特殊教育中心已建立长期帮扶机制。学院“生动一小时”项目定期开展科学实验、自然认知等特色课程,持续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支持。学院将持续创新特殊教育志愿服务形式,让雷锋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温暖的光芒。
(周晓茜 田清扬/文 张昊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