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你们弘扬优良办学传统,矢志强农报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努力培养更多知农爱农的专业人才……”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全体师生的回信,让涉农院校更加坚定了厚植爱农情怀、建设农业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多年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积极投身农业科技创新,引导鼓励师生扎根农业生产一线,练就兴农本领。今年上半年,我校参与共建的江苏省(南通)特色蔬菜科技小院,获批成为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之一;参与共建的通州樱桃番茄科技小院,入选江苏省科技小院并获立项资助。
随着越来越多的我校师生参与科技小院建设,一个个扎根农村解民生、治学问、育英才的乡土实践逐渐丰盈,一条条农科教融合共赢的新路在江海平原次第铺展。
进村入院助农
“我们把专业所学运用到涉农一线,就是把论文写在了祖国大地。”带着这份使命,生命科学学院汪保华、孙利军等教授带着研究生与南通的涉农社会组织、农业公司合作共建科技小院,在乡野田间不断探索实践,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标准,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南通市青园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荷兰豆,前些年饱受潜叶蝇困扰,严重时甚至导致四五成的减产。汪保华带领师生团队从不同的药剂、不同的浓度、不同的喷施时间等方面对防治药剂开展筛选研究,最终以溴氰虫酰胺与阿维菌素组合方案,成功控制了潜叶蝇问题,同时确保了蔬菜用药安全。在通州区油坊庄鲜食玉米试验基地,曹云英教授指导推动的玉米和刀豆套种的模式,通过两种作物不同密度的种植及三种肥料的运筹技术,正助力实现“一地多收”。
作为全国首个聚焦特色蔬菜全产业链的科技小院,江苏省(南通)特色蔬菜科技小院以汪保华教授为首席专家,近年来累计服务特色蔬菜种植20余万亩,加工优质产品超100万吨,培育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近20家,带动农户8000多户,为种田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进行技术培训和推广示范30余场次、1200余人次。团队研发的新型速冻技术,更是让蔬菜保质期最长延至24个月,销售半径扩展明显,每吨原料通过加工增值增收超2000元。
以孙利军为首席专家的江苏省(通州)樱桃番茄科技小院,则依托南通达尔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在长季节无土栽培樱桃番茄种植方面提供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支持:除了筛选出适宜长三角地区种植的无土栽培樱桃番茄专用品种saopolo、yellowrita、小酒窝外,还研发了配套的源库调控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环境调控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今后还将着重开展番茄常见病早期诊断和预警研究,深入挖掘番茄抗病优良基因,从遗传层面提升番茄的抗病性能。
立地顶天治学
在科技小院,研究生们一边实践、一边服务、一边做研究,三者互不耽误,又互相成就。
“我们的课堂从封闭的校园转移到广袤的田野,田畴里那一片片青绿就是我们的‘田间试验室’,是我们科研的前沿阵地。”2024年3月,生物学专业研究生刘薇走进江苏省(通州)樱桃番茄科技小院,开始承担品种筛选及相关课题研究。“种苗的筛选就像是解数学题,尝试不同解法后才能找到最优解。”她说。
更多生物学专业的研究生入驻科技小院后,被分成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特色蔬菜高效栽培、水肥运筹技术等组别,分工协作,各司其职。他们聚焦南通本地农业实际需求开展科研攻关,针对南通特色蔬菜产品增值,从特色蔬菜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挖掘、高效育种技术平台建立、种质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新品种示范种植等方面开展科学实验和实践教学活动,选育出优质、多抗的特色蔬菜新种质和新品种。
他们还与导师团队一起,合作研制了樱桃番茄长季节栽培水肥一体化专用技术方案,构建了适合连栋温室长季节栽培樱桃番茄的专用种植技术体系,制定了国家级速冻荠菜加工行业标准、省级栽培技术规程及多项团体标准,取得了覆盖种植追溯、加工监控等数字化系统的软件著作权,同时获得自动化生产线与清洗装置的日德国际专利、保鲜工艺等发明专利、配套设备实用新型专利等。
“科技小院的科研目的不只是技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让科研成果走出实验室,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在南通市农技协会副理事长袁春新眼里,南通大学涉农专业的师生不仅有立地顶天做学问的科研人素养,还具备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的能力。据介绍,汪保华团队研发推广的“三播多收”栽培技术突破传统种植局限,实现亩产增收高达50%的突破。孙利军团队的无土栽培樱桃番茄种植技术,除依托公司外,还在南通强盛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南通杨天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本土农企进行了应用,赢得赞誉一片。
学用结合育才
新学期开学,唐峻峰以博士研究生身份继续留在汪保华教授团队深造历练。过去两年,他作为江苏省(南通)特色蔬菜科技小院学生院长,主要负责菜豆潜叶蝇的绿色防控研究工作。期间,他参与了江苏省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并以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二区期刊发表论文1篇、以共同第一作者在中科院三区期刊发表论文1篇,获研究生学业奖学金一等奖,还被评为学校优秀研究生。
“刚开始,我对农业科研和绿色防控的理解较为浅显,尤其缺乏害虫防治的经验。”唐峻峰坦言,通过科技小院专家团队的现场指导和长时间的田间实践,如今他已经熟练掌握了甜豌豆潜叶蝇的生物学特性、危害方式及防治技术,同时,通过整理并撰写实验数据、实验报告,也让他了解了科学实验的流程和规范,提升了数据分析能力。眼下,他正为了备战省赛成天守在实验室,想尽快验证参赛项目中某个基因的分子机制。“我要把在科技小院获得的实战经验和锤炼的综合能力运用到备战省赛上,为学校赢得荣誉。”唐峻峰说。
事实上,在科技小院这个集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平台,学生们不仅可以直接接触各种田间作物,增加认知,还可以充分调用课堂知识,集成拓展包括生态学、遗传育种、土壤肥料、植物保护、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甚至营销管理等方面的能力,练就了一身兴农本领,真正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建设领域的一支新型生力军。
“科技小院实现了教书与育人、田间与课堂、理论与实践、科研与推广、创新与服务的紧密结合,创新推动了高水平有组织科研、高效益社会服务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南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施佺说。
(余小乔)